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概述
众所周知,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包括程序技术、控制技术、应用作业技术等,关键部件有驱动器、伺服系统、高精度的减速器等。然而多年以来,国产机器人对于进口核心硬件的依赖使我们失去了很大比例的市场利润,对于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更显急迫。在机器人产业增长放量期的到来之际,让我们再次盘点一下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机器人市场规模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近日发布最新报告称,未来工业机器人需求仍将加速增长。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进一步增长,比2014年至少增长15%,2015年—2017年年平均增长率将达12%。其中,汽车产业和电气、电子产业是其增长主要驱动力。
该机构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4年,工业机器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在此之前,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的增速从未如此迅速。2005年至2008年,工业机器人年均销售量约为11.5万台。从2010年到2014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7.1万台,增长量约48%。
2013年,中国以3.7万台的销售量,首超日本全球排名第一。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了29%,共计229261台。其中,来自中国的销量就达到5.7万台,站稳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领先地位。
2014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万台,较上年增长78%。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257台,同比增长31.3%。然而,在高速成长的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核心部件空心化、应用低端化、主流市场边缘化“三化”风险却引起了行业的高度重视。赛迪智库1月底发布的机器人专题报告指出,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难以改变,企业成本压力大。2015年,约75%的精密减速器从日本进口,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五大关键零部件。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现状国家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还较缺乏,目前,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价值量约占工业机器人70%的关键部件,仍然依赖跨国公司。
二是部分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
四是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等问题仍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五是第三方检测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伺服电机市场发展,按工业机器人中90%使用伺服电机及单位工业机器人配置伺服电机平均台数推算,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新增需求在23.1万台左右,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73.7万台。
目前,中国85%的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主流供应商有日系的松下、安川、三菱和欧美系的伦茨、博世力士乐等,其中日系品牌市场份额最高,2015年约50.0%。而中国本土企业大部分仍处于研发测试阶段,基本没有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产品。
为改变现状,近年以埃斯顿、汇川技术等为代表的少数本土企业不断攻克技术瓶颈,加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的建设。
经过多年的沉淀,国内机器人控制器所采用的硬件平台和国外产品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控制算法和二次开发平台的易用性方面。随着技术和应用经验的积累,国内企业机器人控制器产品已经交为成熟,是机器人产品中与国外产品差距最小的关键零部件。未来几年中国国产机器人将得到快速发展,国产机器人控制器应用市场面临较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在运动控制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
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未来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国外的机器人零部件厂商以及国内制造厂商都已开始摩拳擦掌,要占领技术市场至高点,然则关键零部件为全球机器人四大品牌abb、安川、发那科和德国库卡已经占市场份额超过50%。对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作为国内十三五规划高端装备重点之一,也通过《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必将给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研发进行重点培育。通过一些组合拳的方式会让我们的核心技术得到突破,特别是一些核心的部件也能够得到解决,这可能是未来让我国摆脱严重依赖进口的很重要途径。同时,之前一些核心技术和生产的脱节主要在于我们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脱节,现在有更多的机制和体制来促进科研,将会使其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
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30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及系统产值约1000亿元,有望带动3000亿元零部件市场。未来国产机器人在核心部件领域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机器人市场规模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近日发布最新报告称,未来工业机器人需求仍将加速增长。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进一步增长,比2014年至少增长15%,2015年—2017年年平均增长率将达12%。其中,汽车产业和电气、电子产业是其增长主要驱动力。
该机构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4年,工业机器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在此之前,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的增速从未如此迅速。2005年至2008年,工业机器人年均销售量约为11.5万台。从2010年到2014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7.1万台,增长量约48%。
2013年,中国以3.7万台的销售量,首超日本全球排名第一。201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了29%,共计229261台。其中,来自中国的销量就达到5.7万台,站稳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领先地位。
2014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1.7万台,较上年增长78%。2015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2257台,同比增长31.3%。然而,在高速成长的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核心部件空心化、应用低端化、主流市场边缘化“三化”风险却引起了行业的高度重视。赛迪智库1月底发布的机器人专题报告指出,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依然难以改变,企业成本压力大。2015年,约75%的精密减速器从日本进口,伺服电机和驱动超过80%依赖进口。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五大关键零部件。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现状国家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认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虽然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还较缺乏,目前,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价值量约占工业机器人70%的关键部件,仍然依赖跨国公司。
二是部分产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三是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逐步显现。
四是龙头企业正在崛起,但是小、散、弱等问题仍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五是第三方检测机构虽然已经建立,但是机器人的标准、检测认证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伺服电机市场发展,按工业机器人中90%使用伺服电机及单位工业机器人配置伺服电机平均台数推算,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新增需求在23.1万台左右,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73.7万台。
目前,中国85%的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主流供应商有日系的松下、安川、三菱和欧美系的伦茨、博世力士乐等,其中日系品牌市场份额最高,2015年约50.0%。而中国本土企业大部分仍处于研发测试阶段,基本没有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产品。
为改变现状,近年以埃斯顿、汇川技术等为代表的少数本土企业不断攻克技术瓶颈,加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的建设。
经过多年的沉淀,国内机器人控制器所采用的硬件平台和国外产品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控制算法和二次开发平台的易用性方面。随着技术和应用经验的积累,国内企业机器人控制器产品已经交为成熟,是机器人产品中与国外产品差距最小的关键零部件。未来几年中国国产机器人将得到快速发展,国产机器人控制器应用市场面临较好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在运动控制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
面对中国这样一个未来庞大的机器人消费市场,国外的机器人零部件厂商以及国内制造厂商都已开始摩拳擦掌,要占领技术市场至高点,然则关键零部件为全球机器人四大品牌abb、安川、发那科和德国库卡已经占市场份额超过50%。对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作为国内十三五规划高端装备重点之一,也通过《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实施,必将给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研发进行重点培育。通过一些组合拳的方式会让我们的核心技术得到突破,特别是一些核心的部件也能够得到解决,这可能是未来让我国摆脱严重依赖进口的很重要途径。同时,之前一些核心技术和生产的脱节主要在于我们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脱节,现在有更多的机制和体制来促进科研,将会使其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
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30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及系统产值约1000亿元,有望带动3000亿元零部件市场。未来国产机器人在核心部件领域有望迎来发展机遇。